文 | 融中财经
2025年伊始,A股便有退市消息传来。
近日,*ST美讯收到了上交所发出的终止上市监管工作函,文中表示,“你公司股票收盘总市值已连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5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第9.2.1条的规定,你公司股票已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ST美讯走到了退市边缘,而尤为关键的是,*ST美讯也是2025年首家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标准的公司。目前,公司股票已依规停牌,等待上交所后续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从公司于2025年1月22日发布的《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中不难看出,其业绩表现极为不佳,“惨淡”二字可谓恰如其分。
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24年年度利润总额为-4200万元到-51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700万元到-45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300万元到-5300万元。
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3600万元到420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2800万元到3300万元,低于3亿元。预计2024年末净资产为-1.1亿元到-1.35亿元。
这不仅是一家上市公司走向衰败的缩影,更是一代商界传奇人物从辉煌迈向暮年的一幕——*ST美讯身后实控人,正是前中国首富黄光裕。换言之,黄光裕也成为2025年首个要被强制退市的首富,尽管已是“前首富”。
公司“实控权”此前也有过争议,早在2023年2月,因黄光裕减持国美零售股权,*ST美讯一度认定其不再间接控制山东龙脊岛,亦不再为上市公司实控人。随后,上交所向公司下发监管工作函,公司经过进一步核实研判,结合国美零售股东持股结构、董事会成员构成及债务资本化计划等情况,认定黄光裕仍为公司实控人。
然而,时也,运也,命也。
还记得在三年前的2022年,黄光裕在《致国美零售朋友们的一封信》中,振臂高呼“2024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以及“2025年明显超越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看来,宛若笑料。
国美零售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多年亏损,在黄光裕回归后的3年半里净亏损更是逼近400亿元,公司线下门店规模也从2021年的4195家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65家。现如今国美零售股价跌至0.1港元以下,市值更是不足10亿港元,同样也面临着港股退市的风险。只不过国美通讯早于国美零售一步,走向退市罢了。
资本市场的“国美系”资本拼图,即将被扣下一角。与之相对应的是,前首富黄光裕的商业帝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十亿市值,灰飞烟灭
即将被强制退市的国美通讯,实则是二级市场的“老人”。
*ST美讯的前身,可追溯至1989年。这一年9月,郑州国有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组建成立了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公司,并于1992年6月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
彼时,作为“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也早早在1996年便开启了资本化之路。当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郑百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郑州市首家上市企业。
上市初期,郑百文的业绩表现十分亮眼。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沪深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郑百文每股亏损2.54元,创下了当时的最高纪录。1999年,公司亏损进一步加剧,亏损额高达9.8亿元,创下沪深股市的亏损之最。更离谱的是,郑百文上市后募集的资金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义拆借、挪用,总计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人民币2亿元资金至今有去无回,使郑百文陷入了一桩又一桩的追款讨债官司中。
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首例上市公司破产申请。
2001年2月,郑百文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资产、负债重组方案,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采取“默示同意”的方式受让股东50%的股权。此后,郑百文经历了漫长的重组之路。
经过重组以及重组后的相关资产、业务整合,郑百文承接了三联集团公司从事家电零售经营的全部业务和相关资产。并于2023年7月在上交所恢复挂牌交易,成为电器连锁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3年8月22日,郑百文名称变更为三联商社股份有限公司,随后股票名称也从“郑百文”变更为“三联商社”,但公司经营状况依然波动不定。
一直到2008年,国美入局其中。
2008年,国美集团通过旗下控股公司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以股权竞拍的方式成功入主,实现了对三联商社的控制,黄光裕也由此成为三联商社的实控人。
在被国美控股后,公司经营有好转迹象,并在2016年前后进入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并在同年终止经营家电零售业务,剥离与家电零售业务相关的存货、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相关资产于2017年初完成交割,2017年公司简称也进一步变更为“国美通讯”。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也是*ST美讯在二级市场的巅峰期——数据显示,*ST美讯股价最高位为2015年6月的27.74元,市值达66亿元。
而*ST美讯业绩的巅峰,则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公司营业收入超过26亿,但时隔一年,营收便大幅下滑至7.2亿元,尽管2020年营业收入有所回升,但溃败已无力回天,往后数年间业绩一泄如注。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6亿元、1.08亿元、3900万元。
最新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为3600万元到420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 2800万元到3300万元,低于3亿元。
其市值也从最高点的66亿元,跌落至今的2亿元。
此前,交易类退市标准是市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3亿元,但从2024年10月30日开始执行的新规将标准提升到了5亿元,国美通讯的退市已然无可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国美通讯也是“退市新规”下的首个案例。
穷小子逆袭首富记
眼下,我们不妨将目光从*ST美讯,转移到其背后实控人黄光裕身上。
1969年,黄光裕原名黄俊烈,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一个贫穷农户家中。家庭的窘迫让他和哥哥黄俊钦不得不早早地走街串巷,捡拾废品补贴家用。然而,时代的艰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反而磨砺了他敢拼敢闯的性格。
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最先吹向广东沿海地带,身处汕头改革开放浪潮中的黄氏兄弟,同样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试着倒卖废旧电器,赚取微薄的利润。
哥哥黄俊钦自学成才,将废旧电器零件组装成新的电器,黄光裕则凭借过人的口才和销售能力转手卖出。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弟两人很快便在电器市场淘到了第一桶金。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就和哥哥带着一批旧电器北上远行内蒙古。赚钱后,兄弟俩来到了北京,在前门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小门面,开始试着做生意。最初,他们卖服装,但市场反应冷淡,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没放更多精力的电器产品却销售得异常火爆。
这时,黄光裕敏锐地发现电器市场的广阔前景,果断转向电器销售,正式开启了“国美时代”。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黄光裕凭借“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迅速在家电零售市场崭露头角。他不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还通过规模化采购和定制合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国美电器迅速扩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了多家门店。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资本运作下,市值从8亿翻至80亿,他一夜登顶。至此,在2004年,个人资产突破百亿的黄光裕首次问鼎中国大陆首富。
这一年,他年仅35岁。
此后,于2005年和2008年这两年时间,首富宝座上坐着的都是黄光裕。五年间三度问鼎中国大陆富豪榜的黄光裕,也一手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帝国。
在众人面前,他从不低调。
2006年,在汕头举行的潮商大会上,已是中国首富的黄光裕被问及,要是美国的电子产品巨头百思买进入中国后,国美怎么办?
黄光裕的回答是,“我应该是家电连锁的祖师爷的祖师爷的祖师爷了。我去美国考察百思买时对他们说过,你在世界上很大,但进入中国市场会变得很小。我不理你,你要5年后才能追得上我,我要理你,很难把握在竞争中取胜的肯定就是你。这就是国美的未来!”
浑身流淌着潮商血液的黄光裕,有自己的人生教条。是“我做事的习惯,方向一旦明确,大概都想好,应该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也是“要做就尽可能做大,一有机会绝对要出击,我属于这一种”。
所以在黄光裕带领下,国美电器在2006年斥巨资52.7亿港元收购了永乐,一举拿下上海市场主导权。时隔一年,国美又以36亿元收购大中,巩固了北京市场。
收购大中电器时,交易桌上就坐的除了国美,还有苏宁。彼时苏宁掌门人张近东派人辛苦进行市场调研,并且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商定30亿收购大中电器。但私下,黄光裕对张大中说,“不论苏宁出多少,他都加价20%。”于是,黄光裕以36亿标的将大中电器收入囊中。
2008年,黄光裕在继续收购三联商社后,也跃升为了国内家电市场当之无愧的龙头。
熟稔操作资本游戏的黄光裕,很快在资本市场搭建起一个“国美系”帝国。但这个帝国,却在2008年悄然无声中出现了一道巨大的裂痕。
2008年,黄光裕重归首富榜首,有记者问其感受,他说,“我烦死这个榜了,还给钱感谢他们?他们这个榜,谁上谁倒霉!”
同年11月,黄光裕因涉及多项经济犯罪行为被带走调查;2010年,他获刑14年。
在黄光裕入狱后,国美仿佛失去了灵魂,此后的发展步履蹒跚,难复往日辉煌。尽管在妻子杜鹃掌舵下,国美零售依旧保持着增长趋势,甚至在2016年营业收入规模达到782.54亿元,为上市以来巅峰,但电商时代来临后,国美零售没能跟上趋势及时转型。
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一直未能走进主要战场的国美如同一位年迈的长者,默默见证了市场的风云变幻,却无力再参与其中的激烈角逐。
前首富,回天乏术
对于减刑获释重归市场的黄光裕,外界有过许多期待。
2021年2月,低调归来的黄光裕面向管理层团队吹响战斗号角,“力争用未来18个月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市场地位。”
重返国美之时,国美零售的股价更是创下十年新高。尽管只是2.55港元,但相较之此后四年间常年徘徊于1港元之下,甚至如今跌至0.019港元的股价而言,当日二级市场的积极反馈已是近十年的“高光时刻”。
图/国美零售股价走势图,1月23日
然而,先向市场“借”18个月时间的黄光裕,未能上演爽文剧本。
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18个月时间里,与国美有关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大幅裁员、降薪欠薪、高层离职、供应商讨债、被强制执行、股权冻结……
为了稳住军心,2022年8月,黄光裕发布《致国美零售朋友们的一封信》,文中提及了“重回巅峰”这一目标冲击失败,“现实与这一目标有一定差距”。
同时还提及国美“1+1+1”的三年战略发展目标——在2023年实现较高盈利并达到以往较高水平,2024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5年明显超越历史最好水平。
只是,现实远比预期残酷。
要论谁对这个“三年战略发展目标”最没信心,减持股份的黄光裕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自2021年12月开始,黄光裕便持续减持国美零售股份,截至2024年2月,黄光裕减持次数高达44次,累计套现超过23亿港元,持股比例也由此从60.98%一直降至10.96%。
国美零售的业绩表现也难言满意。
自2017年便走下坡路的国美零售,业绩在2023年更是近乎跌进谷底。2023年全年及2024上半年,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2.67亿元,相比以往的数百亿营收规模已遥不可及。与此同时,亏损分别为100.57亿元、44.32亿元。
自2017年以来,国美零售已经累计亏损超500亿元,其中有近400亿元是2021年至今的亏损额,而2021年正是黄光裕回归之年,换言之其年亏高达百亿元。
近几年由于对外投资增加、陆续还债等原因,国美零售账上的资产也在持续减少,2021-2024上半年分别净减少52.19亿元、42.09亿元、1.03亿元、0.12亿元。截至2024上半年,公司账上的现金仅余0.55亿元,公司资金已明显捉襟见肘。而同期的应付账款及票据、短期借款、其他流动负债却分别高达57.59亿元、228.53亿元、109.30亿元。
早于国美零售一步,国美通讯先走向退市悬崖边上,将成为新规后首家强势退市企业。
面对零售业务的全面溃败,前首富黄光裕又决定杀入汽车领域,打造“卖车新势力”。
2024年12月28日,国美车市战略发布会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举行,宣布国美车市将进军经销商行业,联合导航平台、电商垂类平台、MCN机构等企业建立“卖车新势力”。
具体来看,国美车市将依托国美集团的渠道网络,针对不同用户场景下设置针对性卖场类型;打造集约化流通销售模式,线上注重销售,线下侧重交付;布局到店、产品以及交付三个环节,提供品牌体验和情绪价值服务。
这并非国美首次“跨界”。过去几年,在黄光裕带领下的国美便四处追逐风口,从“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到“元宇宙超级店”,又到“全面升级直播”,再到如今的“卖车新势力”,无不如此。
黄光裕的这一次豪赌能否挽大厦于将倾,或许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了。
此前的尝试,每一步都看似气势恢宏,但在行业深水区里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几乎都处于停摆状态,如今这次挽大厦于将倾的尝试,也并不被外界所看好。
如今,*ST美讯的退市已成定局,国美零售的负债累累,黄光裕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已然亮起了崩塌的信号灯。
市场,还能留给国美多少时间?